一、首席专家
林小虎,男,1972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专家,中国遗传学会会员,河北省遗传学会理事,2005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先后获得“秦皇岛市优秀教师”、“秦皇岛市三育人先进个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十星’”等荣誉称号。
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课题)12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细胞分子生物学报》、《植物病理学报》、《中国草地》、《核农学报》、《麦类作物学报》、《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Nanomaterials》、《RSC Advances》、《Research article》、《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SCI索引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培育谷子新品种2个。
二、团队成员
韩玉翠、郭振清、李云、任学军。
三、团队简介
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课题)20余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培育谷子新品种2个,制定地方标准3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0多篇。
四、研究方向
1. 杂粮作物种质资源鉴评筛选
系统开展谷子、高粱、食用豆等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适应性的研究评价,分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筛选遗传背景良好、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新种质。
2. 杂粮作物优异基因资源发掘
采用大规模高通量测序、QTL定位和GWAS相结合,挖掘控制目标性状的关键遗传位点,鉴定并克隆抗旱、抗病、优质基因。
3. 杂粮作物优异种质创新
基于作物优异性状基因/主效QTL、生物信息学平台、作物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开发前景选择的KASP、CAPs等分子标记,定向改良作物骨干亲本,创制节水、优质、低耗杂粮作物新种质。
4. 作杂粮物抗旱节水研究及应用
重点研究谷子等杂粮作物抗旱节水规律,明确作物抗旱的生理生化机理,构建作物抗旱节水技术指标体系。
5.杂粮作物抗病(抗盐碱等)性研究及应用
利用多组学手段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重点研究谷子耐盐碱的生理生化机理;探索谷子病害绿色防控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技术。
五、代表成果
1.谷子新品种“冀科谷3号”
冀科谷3号: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共同选育的抗拿捕净除草剂谷子新品种。以豫谷18为母本,以河 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创制的抗拿捕净材料“冀谷25×Y6”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方法,经7个世代的连续定向选择育成。2019-2020 年多点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在华北夏谷区和东北春谷区增产,2个区平均亩产302.9kg/亩,较对照豫谷18增产4.8%。
2.春小麦--夏谷一年两熟栽培技术
冀东地区处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所以本地区传统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春玉米一年一熟和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为主。其中燕山山前平原区≥ 0 ℃积温达4 200 ℃,经过本课题组多年的研究,实现了春小麦-夏谷一年两熟的栽培模式,提高了光热资源利用率。
3.豌豆—夏谷一年两熟栽培技术(地方标准)
冀东地区平原地区受纬度和气候等因素影响,传统上种植粮食作物一年只能一熟,若一年只种一季粮食作物就会浪费光热资源,若想种植两季粮食作物(如冬小麦+夏玉米)又面临光热资源不足的问题,即出现“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情况本课题组率先在秦皇岛地区提出“豌豆、夏谷一年两熟栽培模式”,此外夏谷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节约地下水资源,符合国家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战略。
4.谷薯间作轮作一体化栽培技术
“谷薯间作轮作生态绿色一体化生产”新模式技术要点在于将甘薯和谷子间作、轮作一体化巧妙的结合起来,有效的避免了因甘薯或谷子连作重茬栽培引起的病虫害严重和产量品质下降的问题。这种栽培模式同时实现了深根系作物(谷子)和浅根系作物(甘薯)、高秆作物(谷子)和矮秆作物(甘薯)、禾本科作物(谷子)和旋花科作物(甘薯)间作,达到了光能利用充分、通风效果好、边际效应明显、用地养地相结合、土壤养分利用均衡、生态防控病虫害的效果。这种栽培模式的提出和推广为燕山丘陵山区谷子、甘薯可持续生产构建了科学的栽培模式。
5.春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栽培技术(发明专利)
冀东地区,受纬度和气候等因素影响,传统上种植粮食作物一年只能一熟,若一年只种一季粮食作物就会浪费光热资源,若想种植两季粮食作物(如冬小麦+夏玉米)又面临光热资源不足的问题,即出现“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冀东地区在一个自然年度(1月-12月)内无法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的“一年两熟”,本课题组提出的“春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六、可提供的技术支持
1.杂粮杂豆新品种品比、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2.杂粮杂豆生产新技术研发、集成
3.联合申报项目、共建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培训
(编辑:郭 强 审核:常学东)